第(3/3)页 其实以此时江南产棉而言,这个数字还不算极大,若以福船论也不过就是七八艘的满载而已,算起来只是个大些的船队,只要安排得宜分批而行也不会张扬。然而目下江南的棉田采收已告段落,该收的都收得差不多了,胡老爷仔细盘算了一番,再有也就只有将主意打到外路省份去了。 离江南最近,棉花产量又高的无外乎山东与河北河南,而又以山东、河北地近运河最为便利,如今那边采收完毕,再走运河南下正好还要些日子。 按照往年估算,光是山东恐怕今年的原棉产量便能有上千万斤。但每年松江产布都在两三千万匹,别家的需求同样不小,若是不早些准备恐怕也不好收到如此之多的籽棉。如今籽棉一担大抵在一两七钱上下,一斤左不过一分七八,若是真收不到两百万斤之数,到市面上去零买去了籽的纯棉,就要涨到六到七分银一斤,虽说所费也没有高到哪去,但零买终归麻烦。 且即便是按照收购山东籽棉的价格也要有五万两左右的本金,毕竟还要算上仓储转运,若是加上雇船的费用还远远不止,况最为关键之处,还是如此短的时间他便不得不亲自下场,这样一来未免显得扎眼,连续两年大量收棉,本地的行会可是早就盯上了万通行。 思虑所及,他又将目光移到账册的最后,忽然轻‘咦’了一声。 1、《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-1680》Anthony Reid 2、《海语》黄衷 3、《南洋年鉴》 4、《喜安日记》闵氏喜安亲方入道蕃元 5、《册封琉球国记略》沈复 6、《琉球军记》 7、《使琉球录》陈侃 8、《本藩人物志》鹿儿岛县史料刊行委员会 9、《上井觉兼日记》 上井觉兼 10、《宛署杂记》沈榜 11、《工部厂库须知》 12、《万历会计录》王国光、张学颜 13、《京营官军食粮则例》 14、《中国货币史》彭信威 第(3/3)页